作者:重庆互联网-晴天 发布时间:2025-09-25 浏览:21776 赞(1566) 收藏 评论(0)
景德镇五中放学铃一响,穿校服的学生们都朝着路边那辆印着 “现炸鸡排” 的三轮车跑去 —— 此时是下午 4:28,摊主正麻利地收起 “散客接待” 的纸牌,只对涌来的学生点头:“5 块钱,等两分钟,刚炸的最香。”
这个是最近抖音上很火的鸡排哥,被网友们称为:鸡排主理人,并非靠 “网红运气” 走红,他有自己独特的怪诞4原则:
如果你的鸡排即将炸好,千万记得保持袋子打开。
无论在任何情况下,保护好袋子。
小心四面八方的风,它们可能会吹走袋子,威胁你的人生安全。
请在十二点之前买完你的鸡排,否则你将会付出额外的代价。
这一系列看似 “任性” 的操作,实则是一套精准、低成本、高粘性的地摊商业模式范本,拆解其逻辑,能为中小商家提供可复制的运营思路。
鸡排哥的核心商业模式第一步,是用 “时间 + 价格” 双重筛选,锁定最具商业价值的学生客群,而非盲目追求 “谁都能做” 的散户生意。下午 4:30 后的 “拒散户” 规则,看似主动缩小客群范围,实则是对 “效率与收益” 的精准计算:中学生放学时间集中在 4:30-5:30,这 1 小时是消费需求最密集、客单价最稳定的 “黄金时段”;若同时接待下班的散户,不仅会延长学生排队时间(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赶回家放弃购买),还会因散户需求分散(如要求多放辣、少放盐)降低出餐效率。据常去的学生反馈:“只要 4:30 前到,基本 10 分钟内就能买到,要是周末散户多,反而要等更久。”
而 “学生专属 5 元售价”,则是击中了核心客群的消费痛点。对比景德镇老街其他鸡排摊 6-8 元的定价,5 元的价格刚好卡在中学生 “每日零花钱 10-20 元” 的合理区间 —— 既不会因价格过低让人怀疑品质,也不会因过高导致 “每周只能买 1 次” 的低频消费。更关键的是,这个定价形成了 “身份绑定”:当学生发现 “只有穿校服能享 5 元价”,会下意识将鸡排摊归为 “我们学生的专属店”,这种归属感不仅提升复购率(有学生称 “每周至少买 3 次”),还会驱动他们主动传播,比如在班级群里喊 “一起去买鸡排”,形成 “以客带客” 的自然裂变。
这种 “放弃散户、聚焦学生” 的客群策略,本质是 “小而美” 商业模式的精准落地:不追求覆盖所有人,而是将有限的时间、精力、成本,集中投入到 “高复购、高传播、高忠诚度” 的核心客群上,既降低了获客成本(学生间的口碑传播几乎零成本),又提高了单时段收益,比如:黄金 1 小时能服务 200 + 学生,远超混合客群的 120 + 人次)。
鸡排哥的走红,离不开他那套被网友调侃为 “规则怪谈” 的运营体系 —— 除了 “4:30 后不接散户”,还有 “敞开袋子递鸡排”“12 点后涨价 1 元”“护袋如护命” 等规则。这些看似 “不近人情” 的规定,实则是他抵御地摊同质化竞争的核心壁垒,每一条规则都暗藏商业逻辑。
“敞开袋子” 规则,是用 “可视化信任” 降低交易成本。在地摊消费中,“担心缺斤少两” 是顾客的普遍顾虑,而鸡排哥让刚出锅的鸡排敞口递出,金黄的外皮、冒着的热气、足量的调料直接呈现在顾客眼前,相当于用 “视觉证据” 消除了信任疑虑。有学生在抖音评论:“看到敞开的袋子就放心,不像别的摊,密封好的总觉得少了一块。” 这种 “无需解释的信任”,不仅减少了顾客的犹豫时间,还让 “敞开袋子” 成为独特的品牌符号 —— 网友会专门拍这个动作发视频,无形中为他做了免费广告。
“4:30 后不接散户 + 5 元学生价” 的组合规则,则是用 “身份专属感” 构建护城河。周边其他鸡排摊虽也做学生生意,但多是 “来者不拒”,而鸡排哥通过时间限制和价格差异,明确将 “学生” 与 “散户” 区分开,让学生产生 “这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鸡排摊” 的专属感。这种专属感会转化为 “排他性选择”—— 即使其他摊就在旁边,学生也更愿意等他的摊。
更关键的是,这些规则让他的运营变得 “可预测、可控制”。比如 “4:30 后不接散户”,能让他提前备好学生所需的食材量,避免浪费或不够卖;固定的 5 元定价减少了议价环节,提高出餐速度。相比其他地摊 “看天吃饭、随客调整” 的混乱状态,他的规则化运营让 “品质、效率、成本” 都可控,这正是中小商家能长期生存的关键。
如果说规则是鸡排哥商业模式的 “骨架”,那么情感价值就是 “血肉”—— 他并非只靠规则赚钱,而是将 “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” 转化为复购与传播的动力,让 5-6 元鸡排承载远超食物本身的 “情绪价值”。对学生而言,这个不足 2 平方米的三轮车摊位,从来不是单纯 “买吃的地方”,而是放学路上能被看见、被回应的 “情绪小站”,每一句随口的互动,都让人心里很温暖。
排队时总有人问“要等好久吗?”,他会回答:“要等好久吗?不需要,最主要就是不要等好久”;
遇到着急赶回家的学生,他会加快手上动作说“马上就是你的,我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你再等了”;
偶尔炸出特别大的鸡排,他递过去时会笑着补一句“原谅我,这个鸡排有点大,大到我无法想象”,逗得学生们笑出声;
有第一次来的顾客犹豫买不买,他会指着油锅里翻滚的鸡排说“这个应该是物超所值的6块”,
等到最后一块鸡排出锅,他会对等候的人说“美味即将到来,请你做好相关准备”,连等待都变成了有期待感的小事。
这种情感投入的商业回报,是实打实的用户粘性和自发传播。据他讲述有很多顾客是 “每周均消费 2 次以上” 的常客,72% 的用户曾发布过与他相关的内容 —— 有人拍他炸鸡排时的专注,有人剪他和顾客的对话合集。这些 UGC 内容没有花哨的剪辑,却带着真实的温度:比如有人整理了 “鸡排哥金句 TOP10”,“要等好久吗?不需要”“物超所值的 6 块” 等句子成了粉丝间的暗号。对地摊生意来说,这种 “用户主动替你说话” 的传播,比任何付费推广都更有效 。
鸡排哥的走红,离不开抖音的传播,但他的营销模式并非 “刻意炒作”,而是构建了 “真实场景→用户记录→平台推荐→更多人打卡” 的低成本闭环,这正是中小商家最易复制的营销路径。
他有时会和学生开玩笑说“你的袋子如果被风吹走 我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”。这些 “不精致” 的内容,反而比滤镜厚重的网红视频更有 “真实感”—— 网友觉得 “他就像楼下的大叔,很亲切”,相比其他商家花大价钱请达人探店,他的 “真实记录” 零成本,却能引发更强的情感共鸣。
而用户的 UGC 内容,则是他营销闭环的核心。网友会拍 “4:15 分他骑车快速赶往五中的身影”“他与顾客开玩笑的对话”,这些内容带着 “个人体验” 的真实性,比官方宣传更有说服力。比如 “鸡排哥 4:30 拒散户” 的话题,因网友拍摄的 “学生蜂拥而上、散户被拒绝” 的场景,在抖音播放量达千万,直接带动线下排队人数翻倍。
更关键的是,他的 “线下场景” 与 “线上传播” 高度契合。线下的规则(4:30 拒散户、5 元学生价)、情感互动,都是线上传播的 “素材点”;而线上的热度又会吸引更多人来线下打卡,形成 “线上种草→线下消费→线上再传播” 的闭环。这种 “线下做体验,线上做传播” 的模式,无需额外投入,却能持续放大影响力,正是地摊经济 “低成本爆红” 的最优解。
鸡排哥的商业模式,本质是 “精准聚焦、规则支撑、情感加分、低成本传播” 的组合 —— 他没有追求 “做大做强”,而是把 “学生群体、5 元鸡排、规则化运营、情感互动” 做到极致。对中小商家而言,这恰恰是最值得借鉴的:不是所有生意都要 “覆盖所有人”,而是找到 “自己能服务好的核心客群”;不是靠 “低价或炒作” 短期爆红,而是用 “规则构建壁垒,用情感留住用户”;不是盲目跟风做营销,而是让 “线下体验” 成为线上传播的自然素材。
关注重庆互联网官方公众号,即可获取粉丝专享福利!
欢迎广大用户为此页面进行评价,评价成功将获得积分奖励!